“中国已成为审理专利案件最多的国家,也是审理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以数字检察战略驱动法律监督,推进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现代化”“通过《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构建起行政监管、司法保护、行业自律、文化自觉的保护体系”……
在5月30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法治是‘知产保护与创新’基石”成为参会嘉宾的一致观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提到,根据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的排名稳步上升,位居第11位,是唯一进入前15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论坛的成果发布环节,《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批在京产生的重大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创新项目成果集中亮相。
提升综合保护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知识产权法庭近年来坚持依法平等保护中外权利人,已有4起药品专利案件裁判入选联合国有关案例数据库,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22年,北京法院系统审结专利案件2656件,妥善审结全国首例药品专利链接案等一批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案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同时,依法提高赔偿数额,技术类案件平均判赔数额从2018年的52万元增加到286万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陶钧在论坛高端对话环节中介绍。
在论坛成果发布环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对外发布了专利授权确权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不乏相关领域首案,集中体现了化学、药品、生物、通信等新技术和新产业中专利授权确权的新思路和新规则。
“北京市检察机关组建了专业化的办案组织,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14个院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全面推行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水平。”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方洁作主旨演讲时说。
加大协同保护力度
对于如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一关键话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仅靠一家之力远远不够,必须拧成一股绳协同发力”。
据北京市司法局立法三处处长刘亚奇介绍,去年开始施行的《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明确了市区政府、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工作职责;规定法院完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合规承诺制,强化市场主体自我约束。
“在北京创新产业聚集区,北京法院系统先后设立了7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在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法官工作站,实现了北京‘三城一区’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全覆盖的整体布局。”陶钧说,北京法院还先后与北京知识产权局、市版权局等单位构建知产纠纷诉源治理新模式,加强知产司法和行政协同保护。
本届论坛上,作为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的最新成果,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推进登记证书在行政执法、司法审判、法律监督中的运用,切实保护数据处理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登记证书证明。
方洁称,首都检察机关通过建立“一站式”老字号检察保护平台,联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成立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专班,对北京老字号企业情况、商标情况、涉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进一步加大协同保护力度。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缓解科技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国家近年来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论坛上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宣布建立知产运营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以知识产权金融、地理标志与特色品牌、知识产权战略为切入点,合力打造门头沟区知产助力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据介绍,此前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发的金融产品,以企业专利为唯一质押资产,可为企业提供1至2年期、5000万元额度、综合成本3%的融资支持,建成了政府、银行、担保、知产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知产金融生态圈,已累计为全国各地企业提供贷款超10亿元。
除了融资难,企业出海闯市场,一旦面临知产诉讼纠纷可能就要花去一笔不菲的维权费用,成为企业巨大负担。针对这一痛点,北京首推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全面保障专利持有企业因维权而发生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以及经法院判决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因抗辩无效申请而产生的调查费用、法律费用等,为企业出海发展保驾护航。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在论坛致辞时表示,北京将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聚焦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这一目标,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